明朝有哪些冷知识
重商抑农的神奇国度
说到中国古代,学过高中历史的骚年便会立刻回想起“小农经济”“重农抑商”等专有名词,似乎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。但明朝显然是个奇葩,因为这个由农民建立的帝国,税收有九成都来自于农民身上,而对商人课税极低。
据说啊,朱元璋出身于穷苦人家,这宇宙无敌的运气加到他身上,让他当了皇帝,那当家做主可得精打细算、爱惜民力,于是他定了个3000万石/年的税额,每年就收这么多,以后子孙都不准增加,政府省着点用,比如官员俸禄极低,确保收支平衡。每逢灾荒,老朱还给一些地方减免赋税,乍一看这皇帝当的还是很够意思的,实打实的坐在龙椅上的农民。
而由于老朱不懂工商业,于是就突发奇想,给了个“三十税一”的实惠标准,要知道今天中国特许经营的茶叶也不过十五税一,可见当时明朝商人睡觉都能笑出来。于是明朝初期,政府财政收入约折算成银子是2640万两,其中来自工商业的只有340万两,而主要的税负还是压到了农民身上。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,明朝皇帝号称天下共主,在政治上把农民地位抬得很高,每年还要亲自出席大型祭祀活动祈祷风调雨顺,操作着曲辕犁劳作一下,同时打压商人,把商人按士农工商排在末位,不能穿特定服饰等等,但在税收上却是完全相反,农民成了主要被薅毛的羊,不仅每逢加税必有他们(比如明末三饷),而且还要承担政府无偿分派的劳役,也就是驿站服务、修路筑城。
到明朝中后期,役重已远远高于税负,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灾难,苛政猛于虎,许多人逃难形成庞大的流民,危及政府统治。而商人则大富大贵,到了末年国家没钱都不愿意缴税(万历六年,浙江金华全年商税仅7两)。更讽刺的是,万历时期三任内阁首辅,张四维、申时行、王锡爵都是商人家庭出身,对商人的歧视性条款形同虚设。
有意思的是,早在汉景帝时期,宰相晁错就曾说过:“今法律贱商人,商人已富贵矣;尊农夫,农夫已贫贱矣”。明朝“重农抑商”结果适得其反,可谓对这句话的生动演绎。
万历六年{1578}慈宁宫迎来一位新主,嘉靖的儿媳万历皇帝《明神宗)的生母,李太后。
而此時的大明朝经过十年的努力,張居正的改革搭施起到明显的效果′國家的粮仓存粮也是夠支用十年的′由於张居正的权力太集中,万历皇帝反而闲的没事干。
一直临朝听政的李太后,对主持政局的宰相张居正說、″梦见九蓮菩萨给自己传颂真经,有段日子了,而自已的住所的花园里又生出许多的瑞蓮,看来菩萨显圣了″。
這位相爷只是会心的笑笑,装傻,不得已李太后用自己的私房钱做了一个简装修。
万历十四年,小皇帝也长大了{相爷去世多年}年七月,慈宁宫的青蓮又开,稍异{当令時,点缀绿波,日高日上,纳凉而凉逐之生,无風逸致′菡淡成花,一茎九苞}。
巧的是李太后又梦见″一身九手″的菩萨,在当年李太后的生日“千秋节″后,万历将宫中所藏>,吳道子的观音像取出,命画师們临摹,但要稍加改动成{自己母亲李太后}端庄美丽,恬靜自然融如一体,。
画成以后,发布天下。
现今的菩萨{不管你信不信}都长李太后的模样、。
謝謝悟空,,,,,,,啊啊终于
一、众所周知,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一年(公元1631年)下令设立的宝源局是明代的铸币机构,但在事实上,宝源局还是元末明初最大的火铳生产机构。
二、朱元璋驾崩前,为了防止有人起兵造朱允炆的反,就给了“老成忠信,可托幼主”的驸马梅殷一道“敢有违大者,汝讨之”的遗诏和三十万大军,然而,朱棣率军逼近南京时,驻扎在淮安的梅殷却带着三十万大军隔岸观火。
三、明成祖朱棣登基后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为何没有上演?原因有二:
1、武将勋贵既是朱棣起家的唯一班底,又是朱棣登基后唯一可以信赖的势力;
2、朱棣给予了宦官集团“监军、专征、分镇诸大权”,形成了宦官集团制衡武将勋贵势力的局面。
四、明仁宗朱高炽驾崩的原因,《明仁宗实录》、《明史·仁宗本纪》皆是讳莫如深,后人根据史料中的蛛丝马迹给出了三种猜测:雷击、朱瞻基加害、纵欲过度。
五、正统十四年,大明其实是四线作战:征麓川、平苗乱、剿邓茂七、抵御瓦剌四路进犯。
六、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前,明英宗朱祁镇统帅的大军刚出京师就被紧张、不安、恐惧所弥漫,以至于大军行进至距离京师不远的猫儿庄时居然发生了营啸。
七、土木堡之变后,明代武将勋贵势力为何再也“站不起来了”?
1、青黄不接;
2、文官集团将五军都督府的权力转移到了兵部;
3、文官集团借着“大同巡抚年富越职干涉大同镇守总兵郭登处理军务之事”将原本地位平等的巡抚和镇守总兵变成了镇守总兵归巡抚节制。
八、文官集团对明武宗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、明熹宗朱由校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都评价极高,但对明武宗、明熹宗却都评价极底,并且,明武宗、明熹宗都是意外落水后驾崩的。
九、明武宗的豹房并没有文官集团描述的那么不堪,其作用与清世宗扩建的圆明园差不多。
十、嘉靖后期,明代官方文书“每写‘夷狄’字必极小”,目的是为了报复嘉靖二十九年寇犯京师的俺答。
十一、第一次万历援朝之役时,徽州府休宁县布衣程鹏起上书朝廷,提出了借兵暹罗、直捣倭国的计划,明神宗在兵部尚书石星建议下批准了程鹏起的计划,但当程鹏起抵达占城时,由于李如松烧毁了倭寇的龙山大仓,倭寇求和,程鹏起的计划被终止。
十二、永乐时期的国本之争后,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不足十月便“无疾骤崩”;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后,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仅一个月便驾崩。
论明朝皇帝的胡子。
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胡子是上面八字胡,底下向下方向的胡型。
到了朱棣,胡子忽然就开始飘起来了,到了他儿子洪熙,孙子宣德,爷孙三个胡子造型一模一样,朱棣上面还多了两绺弯曲的细长的胡子。
朱棣那细长的胡子是怎么留出来的?这个造型不错~~~
然而,到了天顺帝朱祁镇,胡型为之一变,完全是走复祖路线,即和朱元璋的胡型一样。一连三代胡型一样。
到了正德帝朱厚照,胡须量忽然急剧减少,变得非常稀疏,此后直到崇祯帝,一连七个胡须量都很少,而且下巴的胡子几乎没了。
结论:明朝皇帝的胡须量越来越少,胡型也在变化之中,衣服也越来越花里胡哨~~~
1,明朝为了对付女真人,默认了朝鲜对图们江南部的吞并,结果失去了领土就算了,女真族还是没被打击下去。
插播:七下西洋的郑和,11岁时成为明军的俘虏被阉割,在军中做了几年秀童(类似男妓)。
2,历史课本上明朝废宰相与中书省,皇权集中,事实恰恰相反,自宋朝灭亡没落的文人士大夫集团再次崛起,内阁极大的限制了皇权。
插播:被称作南明奸臣的马世英至死都没有投降清朝,而与阉党势不两立的东林党党魁钱谦益却最终降清。
3,西藏与东北在明朝虽然设立了都司,但实际处于半独立状态,类似于羁縻,明朝并没有强化统治。
4,明朝后妃,除了前期不少出身高贵,后来大多出身寒门,因而终明一代,很少有“外戚干政”与“妖妃误国”出现。
5,明朝以前后宫杂事大多以宫女为主,明朝开始大量用太监代替宫女。汉朝就出现的尚宫制度在明朝消失。
6,明朝虽然施行海禁政策,但其实没有完全禁绝,断断续续,与海外通商还是经常发生。
7,明朝继承元朝对高丽的贡女制度,要求朝鲜进贡年轻美貌女子,明朝后宫有不少朝鲜妃嫔,比如传闻朱棣生母就是被截获的朝鲜(高丽)人,但朱棣觉得生母是属国贡女,出身低贱,而认马皇后为母。
8,二十四衙门里的宝钞司,听起来似乎很牛逼,其实不是印钱的,和钞票也没关系,是做擦屁股纸的。
9,明朝又出现了分封制,只不过明朝的宗室王爷没有封国罢了,明朝宗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,既不能参与政治,也不能随便出自己的封地,没有诏令不准进京,没有自由,明朝王爷中,倒是除了不少文人雅士,医生画家之类。
10,朱元璋本来想将都城定在自己老家凤阳,还让刘伯温亲自勘定风水,结果工程太大,虽然对功臣残暴的朱元璋,对待百姓倒是出奇的好,放弃了凤阳中都的建设。
11,马皇后才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贤良淑德皇后,与太祖朱元璋伉俪情深,出身贫寒的马皇后善待宫人,勤俭节约,衣服总是缝缝补补。著名的长孙皇后,史书记载长孙皇后的衣服够穿就行,但历史真相是,明朝之前皇后一般是不穿旧衣服的,而旧衣服指的是洗过的衣服,并非旧了的衣服。宫廷浣衣局是清洗妃嫔和宫女衣服的地方。直到清朝,后宫有固定工资手头拮据,不得不穿洗过的衣服。。。
12,1397年的那次科举考试,51名入围考生清一色都是南方人,朱元璋怀疑考官舞弊,将主考官流放。此后明朝科举不再是统一标准录取,而是划分为“南北榜”。
标签: #今日兰州向日葵价格行情